種植黃芪在我國部分地區(qū)比較常見,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種植黃芪如何管理?
種植黃芪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進行管理:
1、間苗、定苗、補苗:
無論是直播或育苗,苗出齊后,都要進行行間定苗。間苗要早,以免植株擁擠互相遮蔭,爭肥奪水。黃芪一般間苗2—3次,次在苗高6厘米時進行,第二次在苗高10—12厘米時進行,然后進行定苗。穴播的每穴留苗3—4株,條播的每隔10—12厘米留壯苗1株,育苗每2—3厘米留苗1株(可將間出的大苗移栽,讓小苗繼續(xù)生長),剔除弱苗、小苗、病苗,留壯苗。定苗時,若有缺苗,應進行補植,補苗需在陰天或晴天的午后或傍晚進行,用苗可事先培育或從間下苗中選用。栽后注意澆水。補植之苗多分枝,故缺苗過多時,用催過芽的種子重新播種。
黃芪以根入藥,其產(chǎn)量由單株根重和單位面積上植株數(shù)量兩個因素構(gòu)成。近幾年栽培實踐表明,適當密植可以增加葉面積指數(shù),能適當提高黃芪產(chǎn)量,但根重有所下降,黃芪品質(zhì)有所降低,綜合考慮,黃芪畝種植密度應以1.8萬—2萬株左右為宜。肥水條件好,土壤肥沃,養(yǎng)分充足的可適當密植;肥水條件差,養(yǎng)分不足的應稀一些。
2、中耕除草:
黃芪幼苗生長緩慢,出苗后往往草苗并長,若不注意,很易造成草荒,因此應及時除草。除草一般結(jié)合中耕進行。中耕可疏松土壤,切斷土壤毛細管,防止水分蒸發(fā),起到防旱保墑的作用。大雨和久雨之后,中耕又起到散墑除澇的作用。民俗“鋤頭有水”、“鋤頭有火”講的就是這個道理。中耕一般每年進行3—4次。苗高5厘米左右時結(jié)合間苗進行次中耕除草;苗高7—8厘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;定苗后進行第三次中耕,以后視田間雜草情況進行。第二年以后于4月、6月、9月各中耕一次。中耕深度一般按苗期淺,成株深,苗旁淺,行中深的原則進行,做到不傷苗,不埋苗,不傷根,不留草。鋤細、鋤勻,不漏鋤。
3、追肥:
黃芪喜肥。除了施足基肥,為了滿足不同生育期對養(yǎng)分的需要,提高產(chǎn)量,在生長、二年,每年結(jié)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。次追肥結(jié)合第二次中耕除草進行,要輕施和偏施,小苗多施,大苗少施,以促小苗趕大苗,變?nèi)趺鐬閴衙,達到苗齊、苗勻、苗壯的目的。一般畝施人糞尿1000千克或用硫酸銨15千克兌水澆施。第二次結(jié)合第三次中耕除草進行,每畝用堆肥1500千克、過磷酸鈣50千克、硫酸銨10千克混合均勻后在行間開溝施入,施后覆土。第三次在入冬苗枯后每畝用廄肥2000千克加過磷酸鈣50千克、餅肥150千克后混合拌勻施入田間,施后培土防凍。
4、灌溉排水:
黃芪苗期耗水量少,為促進根系下扎,增加根部長度,提高黃芪產(chǎn)量,在足墑播種的情況下,可以不澆水。若底墑不足,天氣干旱,應用小水或隔行灌溉,切勿大水漫灌。在結(jié)果種熟期,如遇高溫干旱,也應及時灌水,促使種子正常成熟,降低硬實率,提高種子質(zhì)量。雨季土壤濕度過大,會導致根部腐爛,易積水的地塊應注意及時排水,降低土壤濕度,以利根部正常生長。
5、打頂、摘蕾打頂摘蕾可以打破主莖頂端的生長優(yōu)勢,抑制黃芪株高,控制地上植株生長,減少養(yǎng)分消耗,促進根部生長,提高黃芪產(chǎn)量,是黃芪高產(chǎn)栽培的一項重要內(nèi)容,據(jù)生產(chǎn)調(diào)查,一般可增產(chǎn)15.4%左右。
6、越冬期管理:
黃芪是多年生植物,從地上部枯萎,根頭越冬芽形成到第二年返青前需要經(jīng)歷180—190天左右,搞好這一階段的管理工作對黃芪第二年生長發(fā)育至關(guān)重要,生產(chǎn)上要采取必要措施,做好黃芪的越冬管理工作。
(1)清理田園:冬前黃芪地上部枯萎后,要及時枯枝落葉,并集中燒毀或堆漚,消滅越冬病蟲源,減少翌年病蟲害的發(fā)生。
(2)施肥培土:冬季枯苗后,每畝用腐熟廄肥2000千克、過磷酸鈣50千克、餅肥150千克混合拌勻后平鋪在根頭上,再深挖理通溝道,將溝泥覆蓋于肥料上,以防止根部受凍。
(3)灌水防凍:因水的比熱較大,灌水可提高土壤的熱容量,有一定的防凍作用。灌水宜在立冬前一次灌透。
種植黃芪如何管理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,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,祝大家好運。